|
我在这个圈子待了快十年,见过太多风口起起落落,唯一不变的,就是人性的焦虑。
最近总有群友问:王叔,这个项目现在做的人太多了,是不是没机会了?
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,来自淘客。当时,我眼睁睁看着一个蓝海,在短短几个月内,变成了一片血红。
身边无数人哀嚎着退场,而我,却在那片红海里,把收入翻了一倍。从那天起,我悟透了一个道理:当一个项目“人人都能做”的时候,恰恰是真正赚钱的开始。
它就像一个残酷但高效的过滤器,把所有只想赚快钱、不动脑子的投机者全部筛了出去;留下的,才是能吃到肉的人。
今天,我就把当年压箱底的思路和方法,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茶馆的小伙伴们。
一、从“卖货”到“卖我”:给你的摊位挂上招牌
想象一条小吃街,所有摊位都在卖烤冷面。配方、价格、甚至老板的吆喝声都一模一样。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同质化竞争,也就是所谓的“人人都能做”。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景象,第一反应是:完了,没法干了,换条街吧。
但总有那么一两个摊位前,会慢慢排起长队。
为什么?
可能因为老板是个段子手,等餐的时候能跟你唠上几句嗑,让你觉得特有意思。
可能因为老板娘特别爱干净,操作台擦得锃亮,让你吃得特别放心。
也可能因为他们家的小料,比别人多一种独家秘制的蒜蓉酱。
你看,烤冷面本身没有任何区别。但段子、干净、独家酱料,这些东西给这个摊位挂上了一个独一无二的“招牌”。
顾客记住的,不再是“烤冷面”,而是“那个讲段子的老板家的烤冷面”。
这就是个人IP最朴素的形态。在一个人人都能卖货的时代,你唯一能差异化的产品,就是你自己。
具体怎么做?
第一步,别再只发产品和广告了。你得开始记录和分享你的“过程”。
比如你也在做淘客,卖一款热门的筋膜枪。别人的朋友圈是:【xx品牌筋膜枪,券后价99元,快来抢!】
而你的朋友圈可以是这样:
【今天花了3个小时,把市面上5款100元价位的筋膜枪都研究了一遍。A款电机不行,B款续航太差…最后还是觉得C款最值。这是我整理的对比图,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。信我的,直接买C就行。】
你甚至可以拍个短视频,把这几款枪都拆开,让大家看看里面的做工。这么一搞,你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卖货链接,而是一个“筋膜枪挑选专家”。
用户信的不是那99块钱的枪,信的是花了3个小时替他们踩坑的你。
第二步,给自己贴一个鲜明的标签。
你是“数据控”,凡事都要用表格和数据说话?你是“体验派”,所有东西都必须亲身用过一个月才推荐?还是“踩坑大王”,专门帮大家避开各种消费陷阱?
找到一个你最擅长、最真实的切入点,然后持续强化它。
我认识一个做知识付费分销的朋友,他卖的课,市面上90%的博主都在卖。但他给自己立的人设是“课代表”。他会真的花钱把每一门课都学一遍,然后输出详细的思维导图和学习笔记。
他的朋友圈不催你买课,而是分享:“今天学到第三节,这个关于‘用户画像’的观点,颠覆了我的认知…”
后来,很多人买课的唯一标准,就是看他有没有买,有没有做笔记。这就是IP的力量。它让用户在做选择时,放弃了思考,直接选择信任你。
二、服务的颗粒度,决定了你钱包的厚度
如果说打造IP是让你在人群中被看见。那么,精细化的服务,就是把看见你的人,变成离不开你的死忠粉。
当产品同质化时,服务就是唯一的战场。什么是精细化服务?不是“亲,在的”这种客服式礼貌。
而是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价值,把服务做到“变态”的程度。
再给你举个例子。前两年不是很多人做闲鱼无货源吗?说白了就是搬运拼多多的东西去闲鱼卖,赚个信息差。
这事儿门槛低到真的是“人人都能做”。后来人一多,价格战打得飞起,一件商品赚三五块钱,还不够费劲的。
同行小张当时也困在这个局里。他做了一个动作,就让他的利润率翻了三倍。
他当时主卖一款几十块钱的家用小烤箱。他没有去降价,反而比别人贵了5块钱。但他承诺,每一个买他烤箱的客户,都会被拉进一个“烘焙小白交流群”。
进群后,他做了三件事:
第一,他自己花钱去买了几门评价最好的烘焙课,然后把课程的精华,整理成一份图文并茂的《新手烘焙入门手册》PDF,免费送给群友。
第二,他每周在群里组织一次“交作业”活动。比如这周主题是“烤蛋挞”,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群里,他会认真点评,并且自掏腰包给做得最好的前三名发个小红包。
第三,他联系到了几个专业的烘焙老师,偶尔请他们来群里做一次15分钟的快闪答疑,解决大家平时遇到的问题。
你想想看,一个客户,本来只想花50块钱买个烤箱。
结果,他不仅得到了烤箱,还免费获得了一份价值上百块的教程、一个活跃的学习社群、以及偶尔被专业老师指导的机会。他会觉得“赚大了”。
小张后来靠这个群,衍生出了很多高利润的业务,比如烘焙原料团购、高阶课程分销等等。别人还在为一件货赚三五块钱拼刺刀,他已经把一个客户的终身价值挖掘到了极致。
这就是服务的力量,把一次性的买卖,变成长久的关系。
服务的颗粒度可以很细,细到发货时手写一张感谢卡,细到客户半夜问个傻瓜问题你都愿意耐心解答。正是这些细节,构筑了你最坚固的护城河。
三、往下挖三尺,找到别人看不见的金子
当所有人都停留在表面,做着复制粘贴的活儿时,你要学会往下挖。
挖什么?挖用户没说出口的真实需求,挖这个行业被隐藏起来的规律。成为这个领域的“半个专家”,而不是一个只会吆喝的“二道贩子”。
这需要你做一些脏活累活,还是拿项目举例。比如现在很多人在做“AI绘画关键词”的生意。
把一些效果好的关键词打包,卖9块9,或者29块9,这也是一个“人人都能做”的项目。
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?
去网上搜集一堆关键词,分类整理一下,挂到网盘上就开卖。这是停留在地表一层的玩法,赚个辛苦钱。想往下挖一层,你可以怎么做?
你得亲自去测试。把每个关键词,在不同的模型(Midjourney, Stable Diffusion)里都跑一遍。记录下不同参数设置下的出图效果差异。
然后,你卖的就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关键词了。而是一份《MJ V6版赛博朋克风格最佳出图指南》,里面包含了你亲测有效的关键词、权重配比、以及参数设置建议。
你的产品,从“素材”升级成了“解决方案”。
还能不能再往下挖?当然可以。
你可以去研究这些关键词背后的美学原理。
为什么“cinematic lighting”这个词能让画面更有电影感?光影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为什么“Unreal Engine 5”能让画质更逼真?它和普通渲染有什么区别?
当你把这些都研究透了。你就可以开一门小课,或者建一个付费社群,教别人如何“创造”关键词,而不是“使用”关键词。
你教的是渔,而不是鱼。到这一步,你已经从一个卖铲子的人,变成了设计铲子、教授挖矿方法论的宗师。
你和那些还在地表卖关键词的人,已经不在同一个维度竞争了。你的认知深度,就是你最深的护城河,无人可以复制。
一个项目,当它看起来门槛很低,人满为患的时候,不要恐惧,更不要轻易放弃,那恰恰是市场在逼着你进化。
逼你从一个面目模糊的“卖家”,进化成一个有血有肉、有专业、有温度的“人”。
这个进化的过程,会淘汰掉90%的竞争者,而你所需要做的,就是挂上自己的招牌,把服务做到极致,然后比所有人挖得都再深一点。
容易赚的钱,永远是暂时的。靠辛苦和思考建立起来的壁垒,才能让你赚得长久,赚得体面。
|
|